株洲芦淞区攻略

2024-11-13

一、简概

芦淞区作为株洲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这成为了芦淞区历史的开端。建宁县辖地大致在今株洲市区、株洲县及湘潭县、攸县、醴陵沿湘江东岸少部分地域。

唐天宝八年(公元 749 年),建宁县并入湘潭县,其中湘江之东岸渌口镇等小部分地域划入醴陵县。自此后,境域亦称槠洲。清末,株(洲)萍(乡)铁路建成通车后,这里历为湘东重镇。

清宣统元年(1909 年),置湘潭县株洲镇,今芦淞区大部分和荷塘区小部分地域属之。1950 年为区级镇,镇区人口 7264。1951 年 5 月后,区划升调,镇区渐成市区,面积大扩。

1969 年以中心、董家塅二区合并为株洲市南区。1997 年,株洲市撤东、南、北、郊四区,改设天元、荷塘、芦淞、石峰四区。芦淞区始成现制,区治芦淞路,以芦淞路为名。2009 年迁驻株(洲)渌(口)大道古大桥。

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与发展,芦淞区从古代的建宁县逐步演变为如今株洲市的经济、交通、商贸、文化中心,成为株洲市的窗口和门户,在株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名字由来

(一)抗战纪念意义

芦淞区由原株洲市南区改称,以芦淞路得名,有着深刻的抗战纪念意义。1937 年,“七・七” 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 8 月 13 日淞沪会战打响。在此期间,大量难民涌入株洲,使得株洲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民国 26 年(1937 年),境内原株洲第十一兵工厂修建了一条通往湘江边的简易公路。组织修桥的工厂厂长庄权,有感于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的爆发,感触良多。庄权年轻时先入上海同济中学,毕业后入德国特莱斯登大学深造。回国后,于沈阳、上海、汉阳、株洲等地兵工厂任要职。他是一位颇具爱国情怀、奉行工业立国的军工企业家。为纪念抗击日军入侵中国,他将此简易公路命名为芦淞路。“芦” 取自卢沟桥事变,“淞” 取自淞沪抗战。当年国民政府官方文书上,录为芦淞路。民国 35 年(1946 年),株洲街道图上,已标志芦淞路、芦淞桥。1997 年,株洲市撤东、南、北、郊四区,南区改置芦淞区,以铭记这段关乎民族存亡的历史。

三、人口情况

(一)人口数量

芦淞区的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芦淞区常住人口总数为 226162 人。其中,常住男性人口有 113331 人,常住女性人口有 112831 人,家庭总户数为 69093 户。

从历年数据对比来看,2017 年芦淞区人口为 29.23 万人;2020 年芦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暂未明确具体人口数据;2023 年芦淞区常住人口总数为 30.25 万人,城镇化率为 92.53%。

在湖南省各市区县人口数据排名中,芦淞区在株洲市各市区县人口排名第七位,2023 年株洲市常住人口 385.2 万,其中芦淞区常住人口 30.25 万。在全省范围内,芦淞区的人口数量也处于一定的位置。

综上所述,芦淞区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株洲市和湖南省的人口布局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四、经济发展

(一)综合实力

芦淞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2023 年,芦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74.9 亿元,人均 GDP 达 15.69 万元。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8:41.8:56.4,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一半,凸显了芦淞区在服务业等领域的优势。近年来,芦淞区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经济运行增长趋稳、质量趋好。

(二)产业特色

  1. 航空产业:作为我国 “一五” 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芦淞区的航空产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全国首款油电混合动力通用飞机、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山河 SA750U 成功首飞;自主研制的民用涡轴发动机 AES100 获颁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通航运营能力稳居全省首位。目前已有 29 个入园企业,整机、运营、配套齐全,“两机国家重大专项” 在此落户。

  1. 服饰产业:芦淞区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经历 40 年发展积淀,从小摊小贩到产业集群,将不起眼的服饰做强做大。2020 年,株洲服饰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芦淞产业规模达 700 多亿元,占比 70%,为湖南服饰 (纺织)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 “芦淞力量”。

  1. 通用设备制造业:以机械制造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在芦淞区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23 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以机械制造为主)产值增长 1.8%。

(三)商贸繁荣

芦淞区商贸业十分发达。2023 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9.2 亿元,同比增长 9.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3.4%,其中限上批发业增长 1.8%、限上零售业增长 3.6%、限上住宿业增长 18%、限上餐饮业下降 7.1%。限额以上商品销售中,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区共完成招商项目开发 16 个;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33 个,内联引资 152.28 亿元,同比增长 1.77%,完成湘商回株投资新注册企业 9 个。完成外贸进出口 10.0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5.3%。

(四)财政状况

芦淞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23 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122606 万元,同比增长 19.1%;完成地方收入 49265 万元,同比增长 21.1%,其中完成地方税收收入 38489 万元,同比增长 21.5%,地方税收占比达到 78.1%。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8.9 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支出 13.42 亿元,支出占比保持在 71% 以上。

五、旅游资源


(一)风景名胜

芦淞区拥有众多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览选择。

  • 大京风景名胜区:位于长株潭 “两型” 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地处株洲市东南部,距沪昆高速互通口 7 千米,距株洲市区 15 千米,距渌口区约 21 千米,距醴陵约 19 千米,距长沙约 36 千米,是长株潭旅游休闲的 “金三角”。这里风景秀丽,湖水清澈,山峦起伏,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 神农公园:位于芦淞区建设中路西侧的奔龙山。濒临湘江,占地 30 公顷,始建于 1955 年,原名株洲公园。1988 年因公园位于奔龙山而更名 “奔龙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有各种游乐设施,是亲子游的热门地点。

  • 文化园:位于株洲市区,该园突出文化特点,极具艺术内涵。包括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葫芦岛茶楼等,建成后的文化园将成为株洲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极好去处。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艺术的魅力。

  • 株洲市博物馆:成立于 1984 年 6 月,为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株洲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株洲市建设中路文化园内,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博物馆内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展示了株洲的历史文化。

  • 株洲洗煤厂波兰专家楼:位于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街道办事处,年代为 1955 年。这栋楼坐南朝北,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 “L” 字形,长 32.8 米,宽 15 米,占地面积 294 平方米,红砖砌墙,覆斗形四坡屋面,盖红色波纹板瓦。它见证了株洲工业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特色活动

芦淞区在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在 “五一” 小长假期间,芦淞区开启了 “人从众” 模式,全区累计接待游客 40 多万人次,同比增长 39%。本次假日游充分彰显了芦淞产业特色,集中在商贸、航空、服饰、生态四大领域,突出了文旅融合、商旅一体的特点。芦淞区火爆 “出圈” 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大京风景区、芦淞航空小镇、钟鼓岭旅游休闲街区、芦淞市场群、华亿庄园、大汉・悦中心以及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客流量约占全区总量 80% 以上。

此外,“五一” 期间,株洲马拉松圆满落下帷幕,1.5 万名海内外跑者在微风细雨的春日中,拥有了最美好的路跑体验。芦淞区成立了由 42 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株洲马拉松(芦淞段)赛事组委会,出动近千名公安、交警、城管、卫健、环卫通力合作,抽调 1000 名群保志愿者,全力以赴为 “株马” 保驾护航。

建宁文化市集作为株洲首个宋朝国风主题文旅街区,“五一” 期间一亮相就火爆出圈,热度直接蹭蹭蹭往上涨,受到央视大力点赞。市集现场日日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璀璨的动态灯光秀,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古风市集,外加充满烟火气的特色小吃摊位,汇聚了多种文化旅游业态,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朋友们前来打卡。

作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芦淞航空小镇再现低空文旅热,感受芦淞工业旅游的魅力。假日期间,芦淞机场日均客流量 3000 余人,不少游客纷纷前来沉浸式感受独一无二的阿若拉飞行体验。

时尚潮流汇集地的大汉悦中心,更是年轻人们聚会的天堂。“五一” 期间,近 30 万客流量,600 万的销售额足以说明株洲资深时尚网红打卡地的魅力。

在小红书有着一批忠实的粉丝理域营地则在自己的角落里,慢慢绽放。假期中,那些喜爱大自然的游客都首选这里,把 “20 分钟公园效应” 发挥到极致。

作为城市近郊不可多得的国家级 3A 景区,华亿庄园的钓龙虾、户外烧烤在小长假期间迎来一大批户外爱好者,现场人气火爆。

(三)花卉旅游

白关镇花卉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芦淞区旅游的一大亮点。

景区 “花海” 位于白关镇白关村去往大京风景区老屋湾组区域,占地约 12 万平方米,种有格桑花、向日葵、波斯菊、三角梅等 10 多个品种。数万朵鲜花将风景区打造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游客纷纷拿起相机,让自己变身为画里的主角,一圆儿时花仙子的梦。

据统计,“花海” 吸引了株洲、长沙、湘潭及周边萍乡、浏阳等地区的游客前来观赏,国庆长假期间,共计接待人数约 8 万人次,接待车辆经约 2000 台 / 天,接待游客约 12000 人 / 天。在网络上,有关这次 “花海” 的微信转发传播达 30 万多条,百度、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大湘网、红网 / 株洲新闻网、央视网长株潭台、株洲在线、株洲网、旅游在线、新民网、长沙网、东方网等门户及专业网站纷纷报道。

“花海” 还直接拉动了周边农家餐饮、住宿等旅游消费,有效提升了周边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区域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花卉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新型农业项目,充分响应了中央农业 1 号文件,推进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项目极大地发挥了新型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吸引了附近农户纷纷来花田投资兴业,使得农民经济有来源、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周边区域农村劳动力中三分之一的进入楚天华远就业,促进了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互动发展,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展望未来

芦淞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还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都彰显了芦淞区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

在经济方面,芦淞区以航空产业、服饰产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支柱,不断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随着通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目标的逐步实现,芦淞区将在航空领域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服饰产业也将继续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升级,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服饰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同时,通用设备制造业也将不断优化升级,为芦淞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在旅游方面,芦淞区拥有大京风景名胜区、神农公园、文化园、株洲市博物馆和株洲洗煤厂波兰专家楼等众多旅游景点,以及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和花卉旅游产业。未来,芦淞区可以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例如,可以加大对大京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力度,完善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同时,可以结合文化园的艺术内涵和株洲市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开展更多的文化旅游活动,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此外,白关镇花卉旅游产业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花卉品种,举办更多的花卉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在文化方面,芦淞区可以充分发挥湖湘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互相碰撞交融的优势,打造更多具有芦淞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可以加强对株洲工业发展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利用株洲洗煤厂波兰专家楼等历史建筑,开展工业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可以结合芦淞区的商贸繁荣,打造具有芦淞特色的商贸文化品牌,提升芦淞区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作为株洲市的重要区域,芦淞区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未来,芦淞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为株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