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攸县攻略

2024-11-13

一、简概

攸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这个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区位优势。它不仅是连接湖南与江西的重要节点,更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全县总面积达 2664 平方千米,约占湖南省面积的 1.25%。这样的面积规模,使得攸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片土地上,有广袤的农田、茂密的森林、纵横交错的河流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攸县东邻江西萍乡市,与外省的经济交流频繁。西连株洲县,北接醴陵市,南达茶陵县,与周边县市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区域。这种地理格局,使得攸县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实现协同发展。

在湖南省的发展格局中,攸县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湖南省的重要农业基地之一,为全省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同时,攸县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攸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湖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名字由来

(一)源于攸水的县名

据史料记载,攸县以攸水流贯全境而得名。在甲骨文中,“攸” 字形象数条小溪,曲行之貌尽显河流曲行远导之意。《说文・攴部》中对 “攸” 的解释为 “行水也”,段玉裁注 “按:当作‘行水攸攸也’。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入于海”。在古文中,“攸” 通 “悠”,多形容流水安然悠逝之状。

攸水源自楚、吴边界,今攸县鸾山镇老漕村。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记载攸县 “即溪以名县也”。攸县的得名,可追溯至久远的历史时期。在那个时代,河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地域的命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攸水贯穿攸县全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水源,更是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标志性特征。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攸县的名称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置攸县,此后在历史的变迁中,也曾有过攸水县等名称。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其与攸水的紧密联系始终未变。攸水如同一条纽带,将攸县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紧紧相连,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和发展变迁。

三、人口情况

(一)人口总数与构成

2023 年末,攸县户籍总人口 78.48 万人。其中男性 39.62 万人,占 50.5%;女性 38.86 万人,占 49.5%。常住人口 61.77 万人,城镇化率为 58.46%,城镇人口 36.11 万人,乡村人口 25.66 万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攸县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这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城镇,这反映了攸县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镇生活和工作。城镇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同时,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交通更加便利,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在人口结构方面,攸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攸县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2023 年的人口数据显示,攸县的人口出生率为 4.88‰,死亡率为 6.42‰,自然增长率为 -1.54‰。这表明攸县的人口增长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提高人口出生率。

为了促进人口的合理增长和优化人口结构,攸县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照顾,发展养老产业等。

总之,攸县的人口情况既有优势也有挑战。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可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攸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经济发展

(一)产业结构转型

曾经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县的攸县,在煤炭产业退出历史舞台后,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在过去,煤炭产业在攸县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政策的调整,攸县果断转变发展思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

如今,攸县形成了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绿色建材、特色农业、全域旅游 “四轮驱动” 的产业格局。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不仅降低了对单一产业的依赖风险,还为攸县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各个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攸县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二)主要产业成就

1. 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攸县工业 “脊梁”。

攸县高新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聚集了众多企业。其中,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表现尤为突出。目前,该产业聚集链上企业已达 42 家,去年总产值达到 66.57 亿元。

湖南艾硅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 10 亿元新建项目,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 UV 丙烯酸酯单体和树脂生产基地,预计年总产值 10 亿元。投资 20 亿元的松井汽车涂料项目,作为攸县引进的首家上市公司项目,与艾硅特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推动产业加速壮大。

2. 绿色建材产业:聚集多家企业,与高分子新材料组成 “一主一特” 产业。

绿色建材产业作为攸县的特色产业培育,目前已聚集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等 13 家链上企业。与高分子新材料产业一起组成 “一主一特” 产业格局,引领攸县经济发展。

3. 特色农业:油茶、豆腐等产业发展良好,带动从业人员众多。

攸县共有油茶林 52 万亩,预计今年茶油产量 1 万吨以上,产值 15 亿元以上。以当地特有的 “八月黄” 为原材料的攸县豆腐(香干)产业,从作坊式生产向企业化经营转型,目前有企业、作坊 400 余家,年总产值逾 20 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近 2 万人。

此外,攸县大力推进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农业品牌建设,将攸县豆腐、攸县米粉、攸县麻鸭、攸县油茶、攸县香干 5 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攸县晒肉整合,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攸州六件宝”,深受欢迎,远销海外。

4. 全域旅游:深度挖掘资源,举办系列活动,旅游收入增长。

攸县深度挖掘山水、人文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系列精品线路、景点、民宿等。特别是今年,密集举办首届旅游大会、攸县 “十大名菜” 现场推介展示会等系列活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攸县纳入监测的两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16 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199 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 50.31%、51.38%。

鸾山镇作为产煤大镇,在盘活煤矿的同时,整合资源发展旅游,全镇已有民宿 55 家。以省道 S535 为主线,将境内自然风光和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等红色文物串珠成链,发展全域旅游。

(三)经济指标表现

2023 年攸县地区生产总值为 477.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4.6%。其中第一产业 77.03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 168.74 亿元,增长 5.8%;第三产业 232.01 亿元,增长 4.2%。

规模工业总产值方面,2023 年 1 - 11 月规模工业总产值为 - 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2023 年 1 - 11 月为 - 1.5%。商品房销售面积在 2023 年 1 - 11 月为 - 10.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 2023 年为 - 41.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 2023 年为 - 6.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9.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增长 13.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本外币)增长 27.2%。

这些经济指标的变化反映了攸县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虽然部分指标出现了下降,但也有一些指标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攸县正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五、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观之美

1. 酒仙湖景区

酒仙湖景区是国家级大 Ⅱ 型水库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其湖水面积达 11.2 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 3 亿立方米,平均水深 37 米,深水航道为 24 公里。景区两岸群山巍巍,层峦叠嶂,林木葱茏。四季竞翠,置身其中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酒仙湖景区集山水游览、民俗体验、运动休闲、康养度假、研学拓展等功能于一体。依托 19 公里环湖生态游道,构建了攸女仙境民俗体验、碧水青山林地露营、活力水湾运动、渔樵耕读湿地游憩、攸州记忆滨湖休闲(待建中)、青林幽谷森林康养等六大片区。

景区内的攸女仙境是以 “攸女文化” 串联起来的一座主题性岛屿,在岛上既可探寻古老的湘东民俗风情,观赏酿酒、制茶、磨豆腐等民间技艺,又可漫步于水榭楼台之间,感受山的静谧水的温润,还可舒展全身筋骨登双子塔,爬攸女寨一览酒仙湖曼妙的风光。

此外,酒仙湖景区还拥有酒埠江地质博物馆、红军东冲兵工厂、宝宁寺等景点。酒埠江地质博物馆以图片、文字、实物标本、模拟场景、影视介绍、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展示酒埠江地质公园地质地貌特点和形成过程。红军东冲兵工厂现保留有兵工厂旧址、红军司令部、战壕、红军墓、红军洞和标语等,并展示有当时枪、炮、大刀、梭标等武器和修造设备。宝宁寺开创于唐天宝 10 年,为佛教南宗曹洞宗祖庭,有 “北有少林,南有宝宁” 之称。

2. 白龙洞

白龙洞为约 3 亿年前发育的石炭纪白云质灰岩岩溶洞穴,因洞内岩溶景观 “白龙马” 而得名。洞内景观千变万化,有 “奇比张家界黄龙洞,秀超桂林芦笛岩” 的美誉。

白龙洞长达数公里,可供开发的旅游路线为 4000 余米,目前向游客开发的线路为 980 米。洞内上下分为三层,上、中层为旱洞,下层为水洞。洞中各种岩溶景观桥、山、田、幔、瀑、等等应有尽有。其中 “唐僧西行、神象观潭、观音坐莲” 等形象景观更是俯首即是,栩栩如生。白龙洞因 “四绝” 而闻名国内,“白龙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钟音乐” 无不令人拍手叫绝。洞中的 “天下第一柱” 高达 29 米,国内称雄。音乐厅中的 “石钟音乐” 传颂着前所未闻的石头会唱歌的神奇,这里的石钟乳可以敲出多种音乐。

3. 仙人桥

仙人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属喀斯特地貌天然石桥,桥下洞高 60 余米,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桥下七里峡曲折险美,常年溪流不断,是一条世上罕见的 “活谷”。景点面积为 0.8 平方公里,游览线路为 2180 米。

4. 仙人桥大峡谷

仙人桥大峡谷为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景区,以一座天然的石桥而得名,桥高 68 米,桥长 20 多米,窄的地方只有 50 厘米。此桥天造地设、鬼斧神工、高悬雄险,也称仙人桥岩溶大峡谷,并且峡谷内瀑雨涟涟、潺潺幽然。是一条罕见的而且是正在发育中的 “活谷”。

仙人桥大峡谷以仙人桥为中心连接仙人峡与仙人崖共有五大特色:一是峡谷幽深显其幽;二是仙桥高悬显其奇;三是山势峻峭显其险;四是植被茂密显其秀;五是传说动人显其神。其中八大风景地段:仙峡寻幽、仙台望月、仙桥贯空,仙人峡、天龙坡、天龙岭,云栈揽胜,仙人洞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二)人文景观之韵

1. 网岭墓群

网岭墓群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攸县网岭镇,分布在杨家洲、慈头岭、荷叶塘、洞井、宏市、里旺等村和湖南省网岭监狱园艺场。墓群南北长 5 千米,东西宽 4 千米,面积约 21 平方千米。

墓群主要为东周时期的土著越人墓和随军事占领而来的楚人墓,均为土坑墓,汉代早期的土坑墓,东汉和晋代流行的砖室墓。其中洞井一带的东周和战国时期土坑墓数量最多,杨家洲船形堆大型汉墓、慈头岭船形堆大型汉墓、下铺樟树岭大型汉墓规模最大。网岭墓群分布范围大,延续时间长,墓葬数量多,为研究长沙国王侯分封和汉代湘东地区县域设置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湘东地区东周时期越楚文化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2. 攸县博物馆

攸县博物馆是展示攸县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成果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民俗展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攸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文昌阁

文昌阁,又称文昌祠、文昌庙。建筑后期重修,改为哥特教堂形制,精致美观,是当地文化传承的经典代表。文昌阁位于攸县文化公园内,采用中国传统亭阁建筑风格,高 48.9 米,总建筑面积 2590 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回廊凭栏,与中轴线上的石山书院相呼应。

4. 灵龟峰

灵龟峰秀丽峻拔,是著名的风景胜地。灵龟峰上树木繁茂,景色宜人,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登上灵龟峰,可以俯瞰攸县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六、展望未来

(一)发展成就回顾

攸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从名字的由来中,我们感受到了攸县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人口发展方面,攸县展现出均衡的结构和积极应对挑战的决心;经济发展上,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四轮驱动” 的产业格局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方面,众多企业汇聚攸县高新区,成为工业发展的 “脊梁”。绿色建材产业与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组成 “一主一特” 格局,引领经济发展。特色农业中,油茶、豆腐等产业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还带动了大量从业人员。全域旅游的深度发展,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旅游收入不断增长。

(二)未来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攸县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将持续壮大,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也将在创新发展中迈向新的高度,为攸县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特色农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

旅游领域,攸县将继续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潜力,提升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酒仙湖景区有望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山水之美和民俗风情。白龙洞、仙人桥等景点也将不断完善设施,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攸县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让网岭墓群、攸县博物馆、文昌阁、灵龟峰等人文景观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人口发展方面,攸县将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吸引更多人才流入,提高人口出生率,优化人口结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之,攸县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积极的产业转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我们共同期待。相信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攸县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