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株洲本地宝 携程旅行网 途牛旅游官网 飞猪 旅游景点网站大全
Copyright © 湖南株洲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13
一)起源与发展
元代至治元年(1321 年),民间的谭任叔在渠道上架起浮桥,并在洲上租赁地基建起禹庙,此乃禹王宫的起源。据同治版《攸县志》记载,黄甲洲在县西二里,这里曾办有 “黄甲书院”,人们开挖渠道形成黄甲洲。至顺六年(1335 年),元朝御史姚绂来到攸州,处理乱占学校土地问题时,写下《复新黄甲洲记》碑文,记载了谭任叔建禹庙一事。明朝天顺元年至成化三年间,县籍兵部右侍郎王伟为禹庙题写 “禹庙梅梁” 匾额。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因黄甲洲地势低洼常遭水患,黄甲书院迁入城中 “震阳楼”,禹庙也随之迁入攸城南郊现址,渐次扩建为 “禹王宫”。
禹王宫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一帆风顺。解放初期,破除迷信,宫内菩萨、龙牌被全部打掉。“文化大革命” 中,宫殿房屋被全部拆毁,有的给县房产建筑公房,有的改建为县日杂公司仓库。然而,禹王宫遭毁后,人们敬仰禹王和李公之心从未衰减。随着党的宗教政策逐渐开放,少数善男信女自发地在日杂公司仓库旁边搭小棚、设小庙,以香火供奉禹王和李公真人。1992 年 9 月,县电线厂退休工人易良材将 1967 年 “文革” 期间藏于家中的汉白玉 “禹王宫” 匾送入小庙,引发修复禹王宫的民间要求。1993 年 4 月,旅台同乡夏光卓先生回攸探亲,商议成立 “重建禹王宫筹备委员会”。1994 年 2 月,筹委会发出《募捐公告》,得到各界热烈响应。同年 9 月,县政府发文同意修建禹王宫。之后,各单位、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支持复修。至 1996 年 7 月 15 日,一座仿古式宫殿落成,后又陆续建成大雄宝殿、李公庙新殿、禹王宫戏台和南岳宫,四殿合一,成为人们寻根问祖、观光览胜的好去处。
禹王宫位于株洲市攸县县城滨江大道洣水一桥上游,周边还有观音寺、李公庙、南岳庙等。这些宫、寺、庙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它们常常吸引着广大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香火十分旺盛。这种多元的宗教文化氛围,为禹王宫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历史底蕴。众多游客也被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纷纷前来参观游览,感受不同宗教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禹王宫周边交通较为便利。游客可以选择多种交通方式前往。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可以查询当地的公交线路,有公交车站点靠近禹王宫附近。对于自驾的游客来说,周边道路状况良好,有明确的路标指示。禹王宫所在的位置距离县城中心不远,交通网络较为发达,方便游客从各个方向前来。此外,周边还有一些停车场,为自驾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停车条件。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较为轻松地抵达禹王宫,领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禹王宫作为一个独特的宗教文化场所,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其包容与多元的特色。宫内同时供奉禹王、观音、李公、福主、火宫老爷等龙牌,又塑有李公真人神像。这种多元的供奉格局,吸引了不同信仰的人们前来祭祀朝拜求吉保安。在历史的长河中,禹王宫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之地,无论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佛教的慈悲为怀,还是道教的自然无为,都在这里得到了融合与体现。据统计,每年都有众多善男信女来到禹王宫,朝拜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象征。
禹王宫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仿古式宫殿的庄重典雅,又有山门、戏楼等建筑的气势恢宏。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戏楼的四周,嵌有各种各样的镂空花板,古香古色,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古代。宫殿内部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禹王宫的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禹王宫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2002 年是禹王 4300 岁圣寿年之际,农历六月初四,香首何炳生为禹王塑像打扫卫生时,发现禹王塑像背上的腹脏处,竟长出了一棵灵芝仙草,直径 13 公分。经县科委派人鉴定,完全属实。在这样无阳光、无水份、干燥樟木、油漆载体的环境下能长出灵芝仙草,而且又是从神像腹脏内长出来的,乃古今中外的一大奇迹。2002 年 8 月 1 日,《湖南日报》在头版 “三湘珍闻” 栏予以报道。人们纷纷议论,都说是禹王圣帝显的灵。
同仁宫内供奉的李公真人龙牌也有一段故事。相传南宋初年,李公空凡,又号紫霞,生于长沙花果园,自幼学医行医,三十二岁得道仙逝。善化县一商船装货运往攸县,途经黑石渡湘江中,忽觉水面有一重物撞击船头,船身颠簸异常,并且多次撞开复又撞拢,船公将龙牌捞上来一看,却是李公真人的龙牌。船主便将龙牌放在船上,到攸城后安放在城南河岸的同仁宫内。据传,李公真人龙牌到攸县后,神医显化,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事例数不胜数。这些神奇传说,让禹王宫更加充满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
(一)历史传承
禹王宫作为株洲攸县的重要历史遗迹,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从元代至治元年(1321 年)谭任叔建起禹庙开始,禹王宫便见证了攸县的发展变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历经多次扩建、迁移和兴衰,却始终屹立不倒。禹王宫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它见证了攸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攸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在攸县的历史文献中,禹王宫被多次提及。从元朝御史姚绂的《复新黄甲洲记》碑文,到明朝王伟的 “禹庙梅梁” 匾额,再到清朝的多次变迁,禹王宫的历史与攸县的历史紧密相连。它见证了攸县从一个小小的黄甲洲发展成为如今的县城,见证了攸县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与拼搏。
禹王宫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从最初的简陋禹庙到后来的仿古式宫殿,禹王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建筑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禹王宫成为人们寻根问祖、求吉保安的精神寄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许多攸县人来说,禹王宫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心灵的归宿。在这里,他们可以缅怀祖先,感受家族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禹王宫也是人们求吉保安的地方,人们来到这里,祈求禹王和李公真人的保佑,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幸福、事业顺利。
这种精神寄托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禹王宫所代表的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品质,是攸县人民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禹王宫的存在,让人们相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禹王宫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攸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禹王宫位于株洲市攸县县城滨江大道洣水一桥上游,交通较为便利。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可以查询当地的公交线路,有公交车站点靠近禹王宫附近。例如,可以乘坐攸县的特定公交线路,在相应站点下车后步行一段距离即可到达。对于自驾的游客来说,周边道路状况良好,可直接导航至禹王宫。禹王宫所在位置距离县城中心不远,交通网络较为发达,方便游客从各个方向前来。此外,周边还有一些停车场,为自驾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停车条件。游客还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或网约车前往禹王宫,这样可以更加便捷地到达目的地。
在游玩禹王宫时,游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尊重宗教信仰。禹王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应保持敬重之心,遵守宫内的宗教礼仪和规定,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触摸宗教物品。其次,要爱护文物。禹王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游客应避免破坏古建筑和文物,不刻画、不攀爬。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不随地丢弃垃圾,保持宫内及周边环境的整洁。由于禹王宫周边可能有香火燃烧,游客要注意防火安全,不随意点燃明火。另外,禹王宫周边还有其他宫、寺、庙,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应遵守相应的注意事项,共同维护好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