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茶陵县云阳山攻略

2024-11-13

一、云阳山:茶陵的璀璨明珠

株洲云阳山,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地处茶陵县城关镇,由多座大山头组成,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云阳山最高峰天堂山海拔达 1130 米,相对高差 1000 余米。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 500 多米的云阳仙一带,夏季气温保持在 25℃左右,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云阳山山高谷深,溪河纵横,有大小溪流 10 余条。湘江一级支流米水流经此处 15 千米,年平均流量每秒 134.57 立方米,终年通航。

云阳山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它拥有七十二峰,群峰耸立,丹崖流霞;十大灵岩,岩岩显灵;十大峡谷,谷谷风光;还有数十溶洞,洞洞奇观。神龟谷曲径通幽,峻峭奇险,泉水潺潺;罗汉洞峡谷飞瀑鸣泉,绿树葱郁,丹崖翠壁随处可见;麻叶洞溶岩景观千姿百态,钟乳石笋 “光莹玉滴,垂柱倒莲,纹同镂雕,形若飞舞”。这些秀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探幽揽胜,吟诗作赋。

云阳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神农故封,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兴农事、种五谷、尝百草、采茶茗,留下了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碾药槽、炼丹灶、神农殿等灵迹。同时,云阳山还是道佛圣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宗教活动。唐初,云阳山曾封为南岳,素有 “古南岳” 之称。如今,在云阳山东门入口处存有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北门入口处建有佛教的紫云寺;紫微峰东麓还有古南岳宫(云阳仙)和白云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声悠悠,香火绵绵。

二、历史渊源悠长

(一)神农故邑

据古籍记载,云阳山因黄帝之子少昊云阳氏始封于此得名,又是炎帝封地。炎帝在此兴农事、种五谷、尝百草、采茶茗,留下众多灵迹。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开启了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医药之先河。在云阳山至今留下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碾药槽、炼丹灶、神农殿等灵迹胜境。1986 年,在云阳山南麓发现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 6000 多年前的碳化稻粒,有力佐证了炎帝神农在云阳山教人 “刀耕火种” 的历史。相传 “茶陵三宝” 即生姜、大蒜、白芷的医用和食用价值为炎帝所发现,现在的人工栽培方法也为炎帝所传。“茶陵三宝” 历朝被列为皇家贡品,如今已成为人们 “桌上的三大保健卫士”。炎帝在云阳山采药时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教人种植茶叶,饮茶遂成为 “国饮”,炎帝神农氏亦成为中华之 “茶祖”。云阳山可以说是 “茶文化” 诞生之地。茶陵因 “陵谷多生茶茗” 而称为茶乡,后又因 “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 而得名茶陵。

(二)宗教历史悠久

南北朝时期云阳山就有宗教活动,唐初曾封为南岳,有众多道观佛寺,至今香火绵绵。

早在南北朝时期,云阳山就有宗教活动。佛教于梁天监二年(503)传入,僧人真净在云阳山的东麓建有崇福寺。梁大同年间(535 - 545),道人饶道亨拜紫微真人为师,在云阳山上兴建了云阳仙道观。此后,来云阳山修道悟禅、建宫观寺庵的道徒僧侣络绎不绝。唐初,云阳山曾封为南岳,素有 “古南岳” 之称。1500 多年来,云阳山先后建有云阳仙、赤松仙、紫云仙等。现今在云阳山北门入口处建有佛教寺院紫云寺;东门入口处存有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紫微峰东麓有云阳仙、古南岳宫、白云寺等。道、佛两教在云阳山相互包容,偕行共荣。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磬悠悠,香火绵绵。特别是传说南岳圣帝每年农历六七月来云阳山避暑,由此在民间形成了 “六月七月朝云阳,八月朝衡山” 的习俗。期间,湘赣粤边界三省十余个县乃至浙江温州、福建长汀等地的信徒纷纷云集云阳山朝圣还愿,一时人群络绎不绝,宛如街衢闹市。

三、特色独具魅力

(一)自然景观丰富

云阳山大小溪流众多,共有十余条。湘江的一级支流米水从这里缓缓流过,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站在溪边,听着流水声,仿佛能洗净心灵的疲惫。山上奇峰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有的如蹲如立,有的若跃若腾,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飞瀑流泉更是云阳山的一大特色,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水花飞溅,如银练飘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深谷幽洞神秘莫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云阳山的溶洞群也十分著名,其中秦人、玉华、真仙、麻叶诸洞各具特色。秦人三洞位于南麓,洞中钟乳石遍布,堪称奇观。入洞犹入大厅,“厅” 高 3 至 4 米,阔 10 余米,左有溪流潺潺而过,离洞 13 米处,石乳倒悬,状若莲花倒垂,又似牛肝马肺。麻叶洞自徐霞客考查后,名播遐迩。

云阳山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是在海拔 500 多米的云阳仙一带,夏季气温保持在 25℃左右,犹如天然空调。云阳山还是天然氧吧,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气、地表水等环境质量均达一级标准。动植物种类繁多,各类珍贵动物常出没在溪涧、深谷中,各类林木构成一道道青翠葱茏的森林景观,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颐养天年、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

(二)文化底蕴深厚

云阳山作为神农故封,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农耕文化和医药文化。炎帝神农氏在此留下的祈丰台、洗药池、晒药坪、碾药槽、炼丹灶、神农殿等遗迹,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几千年前神农氏的智慧和汗水。

云阳山是道佛圣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宗教活动。1500 多年来,道、佛两教在此相互包容,偕行共荣。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声悠悠,香火绵绵。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佛教寺院紫云寺、古南岳宫(云阳仙)和白云寺等,见证了道佛文化的繁荣。

云阳山更是儒家灵山,钟灵毓秀,是士子读书悟道的最佳之地。古代在这里兴办了紫微书院,在山麓兴办了西崖、寻乐、西畴、范乐、幼学、龙湖等书院。正因为如此,茶陵历史上 127 名进士中的 2 名状元、1 名榜眼均出自云阳山下。历代文人墨客在云阳山留下了大量诗文词翰,使得云阳山飘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明代 “茶陵诗派” 领袖李东阳、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等先后到此探幽揽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四、地理位置优越

株洲云阳山位于茶陵县城近郊,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武功山系。它由云阳山、天堂山、杨柳山、岩鹰嘴等几大山头组成,地理风貌独特。其中,最高峰天堂山海拔高达 1130 米,而最低海拔仅为 110 米,相对高差达 1000 余米。

这里气候多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没有严寒,夏季亦无酷暑,地形差异明显。不同的海拔高度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海拔 500 多米的云阳仙一带,在炎热的夏季气温能保持在 25℃左右,宛如一个天然的大空调,为游人提供了避暑消夏休闲度假的理想环境。

云阳山山高谷深,溪河纵横。有大小溪流 10 余条,湘江一级支流米水流经公园 15 千米,年平均流量每秒 134.57 立方米,终年通航。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云阳山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成为了连接湘赣两地的重要自然景观带。

云阳山的地理位置还赋予了它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植被丰富多样,既有原始林次生林,也有人造林,森林覆盖率达 90% 以上。良好的植被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温床,成为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如锦鸡、竹鸡、大头平胸龟、穿山甲、娃娃鱼等。

总之,云阳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一个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五、建筑风格独特

(一)寺院庙观分布广泛

云阳山的建筑风格独特,寺院庙观分布广泛,从山脚到山顶,处处可见宗教建筑的身影。赤松仙,作为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坐落在云阳山东门入口处。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从唐代始建,历经宋、元、清等朝代的扩建与修缮,不断增添新的配殿与文化内涵。赤松山与神农相关的景物众多,如赤松丹井、灵雀亭、赤松岩等,其中赤松丹井更是茶陵八景之一,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紫云寺,原名观音庵,位于云阳山北门入口处。它始建于元代,历经多次复修与改建,在清末改为紫云寺。2007 年,广东省东莞市佛教协会会长、东莞观音古寺主持释自度法师募款扩建、完善,使得紫云寺栋宇恢宏,工艺精美,古色古香。东南侧的观音普度岩、西北侧的五福岩、林木葱茏的紫云峰,更增添了它的神奇和灵异。

古南岳宫和白云寺则位于紫微峰东麓。白云寺原名白云庵,始建于后唐,历经多次扩建与修缮,如今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和斋舍等建筑。清朝状元萧锦忠常与僧人谈禅,使其成为云阳山的主要寺庙之一。古南岳宫历史悠久,作为道教场所始于南北朝,历经多个朝代的重修与扩建,一直以南岳宫为主殿,设三清、慈航、灵官等配殿,还曾设有为士子寄读藏修而设的青云斋,南宋末曾改为紫微书院,明代恢复为云阳仙道观,民国时期道士刘从性重修,2007 年又进行了改建。

(二)体现文化融合

云阳山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色。这里时而佛寺、时而道观,甚至佛道共处一室。这种独特的现象展现了云阳山包容的文化魅力。在古南岳宫,南岳圣帝与佛祖、道祖同受一炉香,甚至与孔圣人同受人们朝拜,相安无事,和谐共处。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功能上,还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道观的建筑通常具有古朴、庄重的风格,而佛寺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华丽。在云阳山,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例如,赤松仙作为道观,增设了配殿,配享黄石公、张良,清代还增设了三清殿。其建筑风格既体现了道教的神秘与庄重,又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紫云寺作为佛教寺院,扩建后的建筑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制作精美。在层峰蟠峦的掩映下,蔚为壮观。而古南岳宫和白云寺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作为道观,又作为佛寺,甚至佛道共处一室。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反映了云阳山道佛两教偕行共荣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对其的影响。

总之,云阳山的建筑风格独特,寺院庙观分布广泛,体现了文化融合的魅力。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视觉享受。

六、文化内涵丰富

(一)神农文化

云阳山作为神农故封,见证了炎帝神农氏的农耕文化和医药开创,留下了众多与神农相关的遗迹,承载着深厚的神农文化内涵。

在云阳山,祈丰台仿佛诉说着炎帝神农氏带领子民祈求平安的古老故事。当年,炎帝的雨师赤松子在云阳山第一高峰正阳峰的峰巅筑祈丰台,通神灵,每遇久旱或久雨,赤松子就带领子民上山祈求平安。洗药池、晒药坪、碾药槽、炼丹灶等遗迹,则见证了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采药医民的伟大历程。他亲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华医药之先河。1986 年,在云阳山南麓发现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 6000 多年前的碳化稻粒,有力地佐证了炎帝神农在云阳山教世人 “刀耕火种” 的历史。

“茶陵三宝” 生姜、大蒜、白芷的医用和食用价值为炎帝所发现,如今已成为人们 “桌上的三大保健卫士”。而茶叶的发现和推广更是炎帝神农氏的一大功绩。炎帝在云阳山采药时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了解茶叶具有清热解渴排毒的妙用后,教人种植,饮茶遂成为 “国饮”,炎帝神农氏亦成为中华之 “茶祖”。云阳山可以说是 “茶文化” 诞生之地,茶陵因 “陵谷多生茶茗” 而称为茶乡,后又因 “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 而得名茶陵。

(二)道佛文化

云阳山自古以来就是道佛两教视为的洞天福地,这里有众多的宫观寺庵,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早在南北朝时期,云阳山就有了宗教活动。佛教于梁天监二年(503)传入,僧人真净在云阳山的东麓建有崇福寺。梁大同年间(535 - 545),道人饶道亨拜紫微真人为师,在云阳山上兴建了云阳仙道观。此后,来云阳山修道悟禅、建宫观寺庵的道徒僧侣络绎不绝。唐初,云阳山曾封为南岳,素有 “古南岳” 之称。

如今,在云阳山北门入口处建有佛教寺院紫云寺。紫云寺原名观音庵,始建于元代,历经多次复修与改建。2007 年,广东省东莞市佛教协会会长、东莞观音古寺主持释自度法师募款扩建、完善,使得紫云寺栋宇恢宏,工艺精美,古色古香。东南侧的观音普度岩、西北侧的五福岩、林木葱茏的紫云峰,更增添了它的神奇和灵异。

在云阳山东门入口处存有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赤松仙。赤松仙原名赤松坛,是全国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观。史载 “云阳,神农之封。” 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被神农封于此山 —— 赤松山。古代,设坛于此,主祀赤松子。赤松庙始建于唐代,宋初扩建改造为灵虚真君赤松坛。元代,改为赤松仙,增设配殿,配享黄石公、张良。清代,增设三清殿。清末复修时,全国会试会元(第一名)、进士、后来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亲笔题写了门额。赤松山与神农相关的景物有赤松丹井、灵雀亭、赤松岩(玉真洞)。其中赤松丹井是茶陵八景之一,赤松岩中有捣药石杵、臼及 “炼丹灶” 等 “灵迹”。

在紫微峰东麓有云阳仙、古南岳宫、白云寺等。白云寺原名白云庵,始建于后唐。后唐雪眉僧德华曾在此住锡。宋代庐陵诗人的《云阳山》一诗描述白云庵 “禅房深锁寺应古,经钥未开僧更闲”。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时任云南镇守使、晋升为武德将军的茶陵人段文解甲归田后,捐银 3000 两、劝捐庙产田 300 多亩,扩建白云庵。此后红火一时,僧众最多时有两百余人。清代,虽然盛况不如以前,但由于坐落在幽深的峰峡竹树中,仍然是绅民士子喜欢游憩的去处,有的读书人常寄居庵中藏修读书。清朝状元萧锦忠就是白云庵的常客,常与僧人谈禅。

道、佛两教在云阳山相互包容,偕行共荣。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阳山常年祥云绕绕,钟磬悠悠,香火绵绵。特别是传说南岳圣帝每年农历六七月来云阳山避暑,由此在民间形成了 “六月七月朝云阳,八月朝衡山” 的习俗。期间,湘赣粤边界三省十余个县乃至浙江温州、福建长汀等地的信徒纷纷云集云阳山朝圣还愿,一时人群络绎不绝,宛如街衢闹市。

(三)儒家文化

云阳山是士子读书悟道之地,兴办了多所书院,孕育了众多进士和文人墨客,儒家文化内涵丰富。

云阳山钟灵毓秀,是士子读书悟道的最佳之地。古代在这里兴办了紫微书院,在山麓兴办了西崖、寻乐、西畴、范乐、幼学、龙湖等书院。正因为如此,茶陵历史上 127 名进士中的 2 名状元、1 名榜眼均出自云阳山下。

茶陵历代进士有 127 名,进士、状元、榜眼、会元之多,位居湖南各州县之首。古人认为这是沾了云阳山的灵气,因此读书人喜欢寄居云阳山的寺观庙宇攻读学业。元代至元年间(1264 - 1294)的湖南道监司赵天弼在其《进士题名记》碑文中称:“江南三省,湖广得才为近古湖广一省 —— 湖南得才为做多。茶陵隶湖南,比各郡县为尤多。茶陵历科所得,或魁于乡、或魁于天下者迹相接。湖广额贡凡十八人,茶陵每举或三、四人,或五、六人。” 茶陵每科考中举人、进士的占湖广省总名额的六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两名状元南宋的谭用式、清代的萧锦忠,榜眼曹诒孙、尹铭绶,三名会元元代的李祁、明代的张治、清代的谭延闿等都曾在云阳山读书或与云阳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历代文人墨客在云阳山留下了大量诗文词翰,使得云阳山飘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明代 “茶陵诗派” 领袖李东阳、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等先后到此探幽揽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云阳山成了读书人心目中 “奎光高照” 的 “灵山”。古人把茶陵的人文盛况与山水形胜联系起来看,认为茶陵其所以人文鼎盛,是因为云阳山有灵气。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茶陵知州林廷玉特地选在 “云山之前、洣江之侧” 建洣江书院,就是欲沾云阳山的 “灵气”。明巡抚顾璘来茶陵视察时,不顾劳累,登上云阳山,“见其秀润特异”,认为茶陵在明代相继出了刘三吾、李东阳、张治三个大学士,是因为云阳山有灵气,命茶陵知州在山上建了一座灵光亭,纳云阳山的灵气。

因此,茶陵历代士子喜欢上云阳山游憩,寄居山中寺观读书、做学问。云阳山也成为了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茶陵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

七、交通路线便捷

(一)外部交通便利

从株洲中心汽车站出发,乘坐汽车到达茶陵,路程为 163 公里,车程大约 3 个小时左右,票价 35 元左右,每天有 10 余班车次。自驾前往云阳山也十分便捷,有多种路线可供选择。比如,“衡炎高速 - 茶陵收费站 – 茶陵大道 – 犀城大道 – 赤松路 – 云阳山东大门牌坊 – 云阳山东大门” 这条路线,一路畅通,沿途风景秀丽。还有 “106 国道 – 云阳街 – 犀城大道 – 赤松路 – 云阳山东大门牌坊 – 云阳山东大门”,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不同的风景。

(二)当地公交便捷

在茶陵当地,公共交通为游客前往云阳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茶陵 2 路公交车是株洲公交茶陵线路,夏令时首班 06:30,末班 18:00;冬令时首班 07:00,末班 17:00,无人售票,票价 1 元。从云阳山北门站出发,到达茶陵二中站,共途经 14 个站点。前往阜仙新城路口站、颐西嘉园站、华天酒店站等站点的乘客均可搭乘株洲茶陵 2 路公交车。此外,还有旅 1 路公交,从工农兵政府一犀城广场一三角坪一云阳山东大门牌坊一云阳山东大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三)交通优势总结

云阳山的交通路线便捷,无论是从外地乘坐汽车还是自驾,亦或是在茶陵当地乘坐公交车,都能轻松到达。这为游客们游览云阳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座风景名胜区的独特魅力。无论是追寻历史文化的足迹,还是欣赏自然风光的美丽,云阳山都以其便捷的交通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八、游玩注意事项

(一)景区限流措施

云阳山景区实行分段限流,分散式游览,以确保游客的游览体验和安全。对人员密集度进行实时控制,日接待量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 (2.4 万 / 人) 的 30%(7200 人 / 日)。这意味着,一旦当天的游客数量达到 7200 人,景区将临时闭园,以防止人员过度聚集。同时,瞬间流量不超过最大瞬时流量的 30%,严控人员聚集。这样的限流措施有助于维护景区的秩序,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能让游客更好地欣赏景区的美景。

(二)游览行为规范

云阳山景区倡导文明旅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首先,要戴口罩,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其次,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景区内,游客应保持距离,不扎堆聚集。在购票、候车排队、景区参观等游览活动时,请保持 2 米以上距离,尽量使用微信、支付宝等非接触型支付方式。同时,游客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乘坐景区运营车辆时,推行 “隔位就坐” 或 “一排一坐”,保持间距,每车限坐 10 人。此外,疫情防控期间,本地居民应尽量避免进入景区,降低疫情防控风险。景区游览时,游客如遇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症状,请立即自我远离人群,及时与景区工作人员联系,云阳山景区服务电话 0731-2526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