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历史

2024-11-14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株洲的历史可追溯至二十万年前,境内多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见证了人类早期活动。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在此开创中华农耕文明,葬于炎陵县鹿原陂。七千年前出现栽培稻谷,六千年前有较发达原始农业。春秋战国时属楚黔中郡,秦时属湘南县,后历经建宁县的设立与变迁,成为株洲建制建城之始。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吴、蜀分荆州,东吴为 “防蜀湘南之渡” 设建宁县,城址设今株洲河东城区樟树坪、南湖塘一带。据史料记载,建宁县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辖地大致在今株洲市区、株洲县及湘潭县、攸县、醴陵沿湘江东岸少部分地域。公元 257 年,建宁县治迁株洲县淦田,公元 266 年复迁株洲。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建宁县并入湘潭县,隶衡州。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湘潭县析出建宁,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然而,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建宁县又并入攸县,属衡州。唐天宝八年(公元 749 年),株洲划属湘潭县,县治在洛口(今易俗河),属潭州。

建宁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废置,见证了株洲地区的政治变迁和发展。它不仅是株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行政建制,也为株洲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建宁县的设立到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展示了株洲地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文化名人的足迹

(一)杜甫与株洲

唐大历四年(769)二月,诗圣杜甫从潭州(今长沙)乘船来到株洲的凿石浦。彼时的小镇槠洲,因杜甫的到来增添了不少名气。杜甫在此停留借宿三天两晚,写下了九首诗。其中,《宿凿石浦》描绘了仲春时节的美丽暮色,“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 杜甫在《过津口》中感慨湘江东逝和津口的枫树林,“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次空灵岸》展现了空灵岸的奇险之美,“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北宋建隆元年(960),为纪念杜甫,在庆霞寺右侧建立了杜甫草堂。北宋大康四年(1078),大书法家米芾来到杜甫草堂拜谒,在矶头岩(凿石岩)上书写了 “怀杜岩” 三个大字,此后矶头岩改称为怀杜岩。

(二)朱熹与株洲

南宋乾道二年(1166),朱熹与岳麓书院主持张栻在岳麓书院进行著名的 “朱张会讲” 后,朱熹在《南岳游山后记略》中有 “丙戍至槠洲” 的记载。

南宋乾道三年(1167),张栻邀朱熹弟子溯湘江而上,同游南岳。经过千年古镇浦湾(后因朱熹讲学改名为朱亭)时,当地有朱熹的弟子,众人在一苇港停靠上岸。当地乡党为方便朱熹、张栻讲学,重建了一苇亭和讲堂数间,还把木桥改建为三墩四孔石梁桥,取名朱张桥。朱熹、张栻在朱亭讲学数月后前往南岳。为纪念朱熹来此结亭讲学,当地乡党在古镇中心盖起一座 “朱子阁”,阁楼的匾额上书 “朱停” 二字,后又书成 “朱亭”,朱亭之名也替代了之前的浦湾,沿袭至今。

朱熹、张栻一行在朱亭周边游玩时,来到一座名为马迹的野桥,朱熹作诗一首:“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 张栻当即挥毫泼墨,写下《步朱熹原韵以和》:“便请行从马迹桥,何须乘鹤簉从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

朱熹与张栻同游南岳后返株洲,停留一宿后作别。朱熹取道东归,张栻西还长沙。朱张二人分别之际,作诗纪念。张栻写了《送元晦尊兄诗》,朱熹回赠了《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到了元代,浏阳进士谢一鲁来到株洲,凭吊古人,发起并组织修建了纪念朱、张离别的分袂亭,还请了同乡进士、大儒欧阳玄为之题匾作纪念。

(三)文天祥与株洲

南宋咸淳十年(1274),民族英雄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在株洲居住半年多时间。期间好友徐畈、方谏从长沙来株洲看他,文天祥写下诗歌《槠洲别友》:“君为湘水燕,我作衡阳雁。雁区燕方留,白云草迷岸。”

三、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秋瑾在株洲

秋瑾,这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在株洲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的 “槐庭” 度过了七八年的时光。1895 年,湘乡豪富王黻臣为躲战乱,在九郎山脚下的老虎塘(今株洲市石峰区大冲村)兴建华丽别墅 ——“大冲别墅”。1896 年,秋瑾与王黻臣季子王廷钧结婚后,来到这里生活,并将其命名为 “槐庭”。

“槐庭” 外观独特,槐树树型高大,在古代是生命力旺盛与吉祥、祥瑞的象征。门楼上还悬挂着秋瑾手书 “槐庭” 匾额。走进 “槐庭”,可见前堂门楣挂有 “大夫第” 匾额,系王廷钧所题,门联 “恩被后代,泽荫槐庭” 更是化用王姓宗祠通用对联,隐含深刻意义。穿过前堂内厅,通往后堂的过厅有三副柱联,无一不是典出王氏先贤。后堂正西秋瑾居室套间的书房里,还有康有为亲笔书写的对联。

然而,秋瑾在 “槐庭” 的生活并不美满。她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戕害和封建礼教专制束缚,愤然写下 “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感叹 “世俗惟趋利,人是谁赏音”。但在这期间,秋瑾并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兴起,湖南成为全国变法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秋瑾接触到谭嗣同、陈天华等变法运动人物的文章,广交湖湘革命志士,还常到农家访问,劝妇女放脚和读书,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作。她在 “槐庭” 寂寞苦恼时,心怀忧伤,更加向往革命。秋瑾不畏强暴,女扮男装,骑马从 “槐庭” 赴浏阳看望谭嗣同夫人李闰,并保存了谭嗣同的一些诗词、信札和《仁学》抄本。

(二)宋朝与株洲

宋朝给株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国祭炎帝陵始于宋乾德 5 年(公元 967 年),盛大祭典在宋代 “三岁一举”。其源于赵匡胤的托梦说,赵匡胤称梦见一位神人,头戴斗笠,高举两把火,住在南方。大臣会意,认为两个 “火” 字即 “炎” 字,于是开始寻找炎帝陵。最终在茶乡(今湖南)寻得陵墓,建宗庙祭祀炎帝。宋朝的炎帝陵殿仿皇宫式样建造,午门、丹墀、龙陛,一应俱全。

赵匡胤选择湖南炎帝陵作为祭祀对象,一方面是因为民间传说的炎帝陵虽有几处,但对中国炎帝陵最早的记载是《晋书》,称炎帝葬于茶乡之尾,而中原炎帝陵没有可信的文献佐证,不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湖南是赵匡胤坐稳江山后第一个占领的地方,他相信是他埋在湖南的祖先炎帝显灵,于是要大祭炎帝。

(三)明清时期的株洲

明末清初,大量精明的江西移民来到株洲。1650 年,湘潭县株洲镇江西移民中的商人,在五节街(后解放西街)的湘江边建大码头,开办货运,这是株洲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码头。《株洲市南区志》记载,大码头宽 8 米,共有 84 级台阶,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在清代、民国时期,大码头的木材、茶叶、粮食、瓷器等商品贸易量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株洲的商业不断发展。明清时期,株洲成了湘潭商贸重镇。大量江西移民在建宁港周边建住宅、开店铺,扩张了徐家桥地区的商贸中心。光绪十四年的《湘潭县志》卷二中有张 “市肆图”,清楚地标明了当时属于湘潭县所辖范围内的株洲地区市肆分布点,其中标注为 “市” 的有株洲市、三门市、淦田市、朱亭市,标注为 “店” 的有清水塘店、白石港店、马家河店等多处,可见当时株洲地区的商业繁荣。

四、株洲的近现代发展

1949 年 8 月 3 日,人民解放军四十六军一三六师进驻株洲,株洲宣告解放。株洲地区铁路发展也随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铁路交通引领发展

1949 年 8 月 12 日,中共湘潭县株洲区委、区人民政府成立,辖株洲乡、藕灵乡。当时的株洲镇是株洲乡辖的一个小集镇,面积约 0.5 平方公里,人口 7264 人。株洲在未修建铁路时,还只是湖南湘潭县下辖的一个小镇。而铁路,完全改变了这个小镇的命运。

1951 年 1 月,粤汉铁路 (现在的京广铁路广州至武汉段) 长沙至株洲段竣工通车。1918 年 9 月,武昌至长沙段通车,与长株段合称湘鄂路 (段)。1936 年 9 月,粤汉铁路通过株洲全线贯通。1937 年 9 月,浙赣铁路玉萍段建成,与株萍铁路连接,浙赣铁路杭州至株洲段全线贯通。1938 年 9 月,湘黔铁路株洲田心站至湘潭东站 (原名板塘铺站)、湘潭站至涟源站 (原名兰田站) 两段建成通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国内大部分地方还不通火车,可株洲这个湘潭县里的小镇已经是 3 条线路交会,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

(二)工业建设奠定基础

1953 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 8 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布点兴建的 13 个重点项目在株洲破土动工,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从天南海北汇聚株洲;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经铁路、水路运抵株洲。短时间里,株洲就完成了从一个破旧小镇到工业重镇的脱胎换骨。

1954 年 8 月 16 日,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国营第三三一厂试制成功。1955 年 3 月 1 日,中南硬质合金厂破土兴建,5 月更名为湖南冶炼厂,1956 年 11 月更名为六 O 一厂,是 “一五” 时期全国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1955 年 3 月,开工建设中的厂房株洲硬质合金厂。1955 年 5 月,株洲发电厂在白石港以北的茶园里破土兴建,1957 年 9 月 28 日正式并网发电,是 “一五” 时期全国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1957 年 6 月 2 日,株洲选煤厂破土兴建,1959 年 9 月 8 日正式投产,是 “一五” 时期全国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

(三)领导关怀激励前行

1955 年 6 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来株洲,先后视察了三三一厂和机车车辆修理工厂。1957 年 3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长李先念来株洲,为第二天刘少奇同志来视察做准备工作。1958 年,多位国务院副总理来到株洲视察,包括邓子恢、薄一波、陈毅、彭德怀等。1959 年,罗瑞卿、聂荣臻、谭震林等国务院副总理也先后视察株洲。1960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专程来株洲视察三三一厂。1961 年 4 月 2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途经株洲,在列车上听取三三一厂厂长的汇报。1977 年 7 月 3 日至 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来到株洲,参加了在攸县召开的全国南方 13 省水稻生产会议,作了长篇重要讲话。1979 年,陈慕华、王震视察湘江机器厂等单位。1983 年,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来到株洲并视察了湘江机器厂等单位。1993 年 4 月 18 日至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来株洲考察并举行座谈会。朱镕基先后考察了南方公司、株洲北站等处。1997 年 7 月 22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来株考察国有企业。1999 年 3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抵达株洲,视察株洲职业技术学院。2014 年 3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来株洲调研经济运行形势。2009 年 6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调研期间专程来到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2014 年 7 月 4 日,李克强总理走进正在总装的地铁、轨道电车车厢,了解研发和产销情况。

(四)抗美援朝贡献力量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株洲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积极生产、踊跃捐献、报名参军、拥军优属等方式,为抗美援朝作出了积极贡献。1951 年 4 月,株洲抗美援朝分会成立,先后 5 次召开控诉大会和 4 次游行示威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开展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宣言的签名运动。株洲地区各界人民尽其所有踊跃捐献,其中株洲市在短短的时间内超额完成了捐献一架飞机和一门大炮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株洲地区共有 1 万余名优秀青年赴一线参战,693 名好男儿血洒疆场光荣牺牲。

(五)改革开放续写辉煌

1978 年,铁道部提出 “内电并举,以电为主” 发展战略,决定让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厂从 1979 年起停止修理蒸汽机车,转产改造为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全厂 8000 余人,3000 人投入转产改造。只用了短短 150 天,就基本完成了转产改造任务。

改革开放 30 年来,株洲工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7 年,株洲工业增长 18.9%,拉动 GDP 增长 8.1 个百分点。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由 1978 年的 6.1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347.1 亿元,增长 55.9 倍;从业人员由 1978 年的 10 万人增加到 58 万人,增长 4.8 倍;企业数由 1978 年的 494 个增加到 2007 年的 5126 个,增长 9.4 倍。2007 年,规模工业企业个数首次突破 1000 家,达 1111 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 90 家,其中过 5 亿元的有 20 家,过 10 亿元的有 11 家,过 100 亿元的有 1 家。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工业的发展,株洲的城市建设也不断推进。1952 年 6 月,株洲市南北干道 (建设路) 动工修筑,8 月完成。全路长 1.02 公里,宽 24 米 (此后拓宽为 34 米)。10 月 20 日,株易公路开始动工修筑。该公路起于株洲市中心,止于湘潭易家湾,全长 19.7 公里,于 1953 年 12 月建成通车,是沟通株洲与外地的第一条公路。1952 年 12 月 1 日,株洲市第一家医院 —— 株洲市立医院成立。1958 年 1 月 1 日,株洲市公共汽车正式通车。1959 年兴建的株洲火车站,成为江南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

进入新时代,株洲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