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民俗文化

2024-11-14

一、株洲民俗文化的多彩画卷

株洲民俗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涵盖了地方戏曲、语言、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和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其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地方戏曲方面,株洲有湘剧高腔,其用 “中州韵、长沙官话” 演唱,唱腔优美,“一唱众和” 特色鲜明。此外,还有花鼓戏,如《山灯》等优秀剧目。同时,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多部 “株洲戏”,如民族歌剧《英・雄》《沥沥太阳雨》、音乐剧《天使合唱团》、歌舞剧《鹅卵石》等,在保利 “云剧院” 展演,走向全国。

语言上,株洲话独具特色。例如说 “水管”“停水” 的 “水” 时发音是 “xu”,“吓了一跳” 的 “吓” 发音 “ha” 或 “huo” 等。不少外地人来到株洲后,逐渐学会了株洲话,因为它能拉近与当地人的沟通距离,让人有亲和感。

宗教信仰在株洲也有体现。株洲境内的基督教分为中华基督教派、天主教和真耶稣教派三大派系。此外,株洲县还有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16 处,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市民宗局对株洲县宗教工作进行调研,肯定了其在宗教事务管理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筑风格方面,株洲有冬暖夏凉的苏式建筑群。这些由苏联专家设计的红砖房,承载着株洲最早工业时期的记忆。其结构独特实用,底层有通风式架空层,屋顶房梁呈双向金字塔形状,既隔热又防雨。如今,这些苏式建筑经过翻新,成为 331 厂区最亮丽的风景。同时,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始建于南宋中期,占地面积 180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5000 平方米,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

传统手工艺在株洲也有传承。如醴陵是陶瓷之都,春节期间陶瓷画家们会举行 “开笔仪式”,在神龛前的红纸上写 “福” 字,并互相赠送。此外,攸县的 “唱插话” 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炎陵的 “三人龙” 是古老民间艺术表演;槚山皮影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等。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株洲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一)贺家米酒:中草药酒曲的百年传奇

贺家米酒拥有 122 年的悠久历史,其独特之处在于中草药酒曲。酒曲由 24 种中草药制成,每年仅制作一次,制作过程对温度和气候要求极为严格。贺进作为第四代传人,曾历经诸多困难。起初,她虽有酿造根基,但在创业初期仍面临制作瓶颈,一吨吨粮食浪费,反复尝试大半年才突破。同时,传统销售模式导致产品知名度低、销售额少,甚至每月不足 1000 元,还面临亏损。然而,转机出现在 2015 年,贺家中草药酒曲制作技艺成为株洲县非遗项目后,贺进参加省市非遗培训、交流活动,改进制酒工艺,提高了效率,丰富了酒的口味,还升级了包装,注册了 “醉渌湘” 品牌。如今,贺进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贺家老酒飘香省内外。

(二)钟表维修:梁富的 “钟” 情岁月

梁富,一位 35 岁的钟表维修师,来自广西。他 18 岁接触钟表维修,已有 15 年的光阴在钟表滴答声中度过。修表是个精细活,一只表拆开最少有 100 多个零件,小到毫米、微米,必须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到。梁富认为修表不仅要有悟性,更要勤奋,遇到没碰到过的表,他会先研究半天,再翻阅资料或请教高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是时髦奢侈品,修表职业很 “吃香”。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石英表、电子手表流行,手机出现后,机械表遭受巨大冲击。近些年,随着人们对高档名表的追求,钟表维修业似乎迎来又一春天。梁富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钟表维修师,需要在秉承工匠精神的同时不断创新学习,跟上行业步伐。

(三)棕编艺术: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棕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肖老师给贺家土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棕编课。课堂上,肖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做棕编玫瑰、棕编蚱蜢,孩子们热情高涨。66 岁的长沙棕编传承人王文定在美国华盛顿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像明星一样被美国民众围着。粽叶编的动物栩栩如生,不少美国民众忙着找朋友借零钱购买心仪的棕编艺术品。新田的棕编手艺人刘同顺,用棕榈叶编织出的动物活灵活现。他对棕编技艺执着近 20 年,不断摸索、改进,最终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加入新田民间艺术家协会后,他常受邀到各地展演,也会到室外广场 “摆摊”,展示棕编艺术。

(四)其他传统手工艺

株洲剪纸、渌口酒曲制作技艺、腊制品制作技艺、腌制食品制作技艺等众多传统技艺入选省级非遗。株洲 18 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非遗名录,包括渌口酒曲制作技艺、腊制品制作技艺(醴陵焙菜制作技艺)、腌制食品制作技艺(攸县坛子菜)等。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株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为株洲的文化画卷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三、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一)株洲戏的线上绽放

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 5 部 “株洲戏” 在保利 “云剧院” 线上展演,走向全国,展现了株洲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民族歌剧《英・雄》作为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 9 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委、市政府共同打造,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和丈夫何孟雄二人艰苦奋斗、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热血历史完整呈现,全剧充满青春热血和追求理想信仰的激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民族歌剧《沥沥太阳雨》最早成型于 2000 年,是名副其实的 “株洲制造”,2003 年曾获评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该剧是一出追忆红色往事的革命历史剧。歌舞剧《鹅卵石》讲述了施工队里的陶天沙看守山里十七座仓库三十年的故事,彰显了纯朴的感情和对事业的坚持、执着,敬业和奉献的精神,荣获第三届湖南省艺术节 “田汉大奖”。音乐剧《天使合唱团》改编自邓一光的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从数千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 2015 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花鼓戏《山灯》以追忆的形式,通过跟随黄诗燕九年的通讯员小刘等人物的故事,演绎了黄诗燕在九年扶贫中的艰辛及动人场景。

(二)花鼓戏的热闹年

株洲花鼓戏的传统代表剧目在春节期间为市民带来了热闹的本土戏曲盛宴。《讨学钱》讲述了私塾先生张九如去陈家讨取学钱,却被陈大嫂讽刺奚落的故事,充满生活趣味。《双下山》中,小和尚本无和小尼姑色空互生爱慕,决定结为夫妻,同偕到老,剧情生动有趣。《蔡坨子回门》里,身残脚跛但并不痴呆的公子蔡大与美丽善良的妻子张氏回娘家,一路相斗相骂后又重归于好,展现了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花鼓戏不仅剧情精彩,还能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本土味道,是株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株洲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筑风格的多样魅力

(一)现代城建的一线城市感

株洲市城建大气十足,展现出一线城市的既视感。步入市区,高楼林立,核心商业区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浓厚的设计,给人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市区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每个街区功能定位明确,商业区、居住区、文化娱乐区等区域划分清晰,提高了城市整体利用效率。道路宽敞整洁,交通便利,市民出行便捷。同时,株洲注重绿化环保,大量植树造林,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城市中心绿地广场、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随处可见,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苏式建筑的冬暖夏凉

株洲的苏式建筑群由苏联专家设计,是株洲最早工业时期的见证。这些建筑承载着众多南方公司员工的记忆。苏式建筑作为职工宿舍,最初供厂里干部和工程师使用,每间房子大概 50 平米。其结构独特实用,“三段式” 结构特征明显,底层有 1 米深的通风式架空层,屋顶房梁呈双向金字塔形状,既隔热又防雨,屋面砖瓦结实。很多南方公司的职工都搬进了新居,但仍有人不舍得离开这些冬暖夏凉的红砖房。政企携手保护工业文化遗产,2011 年 10 月,株洲市出资 300 万,对南方公司建设一村、建设二村共 12 栋苏式建筑进行

翻新,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保持其原貌。如今,这些苏式建筑成为 331 厂区最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外地人。

(三)徽派建筑的红色记忆

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始建于南宋中期,占地面积 180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5000 平方米。它是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内有头门、仪门、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等,依次排列,两厢房舍一一对应,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东方审美艺术之美。这里曾是茶陵州(县)署衙门,1927 年 11 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在此成立,为今后武装建政创造了光辉典范。如今,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作为中国红色文化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全国红色旅游 30 条精品路线中的重要景点,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周边还有南宋古城墙、南浦铁犀、洣江书院等景点,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五、语言特色的独特韵味

(一)株洲话的魅力与变化

株洲话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常常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欢乐,有时甚至会闹笑话。然而,正是这种充满个性的语言,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株洲话说 “水管”“停水” 的 “水” 时发音是 “xu”,“吓了一跳” 的 “吓” 发音 “ha” 或 “huo”,这些独特的发音让株洲话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株洲话中还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表达,如 “馋 xu 子” 形容口水,“麻拐” 表示青蛙,“檐老鼠” 代表蝙蝠等,这些词汇不仅富有地域特色,还充满了生活气息。

株洲话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许多外地人来到株洲后,逐渐学会了株洲话,因为它让人有亲和感。正如一位浙江金华的老板,在株洲经营多年后,一口纯正的株洲话让人倍感亲切。这种现象体现了株洲人的包容,他们不排斥外地口音,反而积极学习普通话,同时也欢迎外地人学习株洲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株洲话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大多数株洲人说到 “水” 时,发音已是 “shui”,而不是 “xu” 了。这种变化体现了株洲话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反映了株洲人兼收并蓄的包容心态。

(二)《株洲方言》的价值

《株洲方言》作为株洲方言文化首部集成者,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株洲方言语料调查实录,系统描写了株洲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自然语料。

该书由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 “语保工程”、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项目共同资助。所有语料均来自田野调查,均摄有音频和视频,具有原创性、可听性和可视性。

在语言研究方面,《株洲方言》可为语言比较、语言接触、地理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研究提供一批原始语料和一个全新样本。同时,在湖湘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语言教学和语言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株洲话翻译

株洲方言中,很多名词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文字所指的物品 “风马牛不相及”。比如,青蛙叫 “麻拐”;蝙蝠叫 “檐老鼠”;蜻蜓叫 “洋咩咩”;苍蝇叫 “饭闷子”;绿头苍蝇叫 “羌(青)头闷”;蚊子叫 “闷子”;蠓虫叫 “鸡屎闷子”;鸟读作 “屌”;麻雀叫 “麻鲶子”;蚯蚓叫 “曲线子”;荸荠叫 “茨菇子”;很小鱼的叫 “细鱼楞子”“驮楞子”;螺蛳叫 “螺豆壳”;配种公猪叫 “脚猪子”;金龟子叫 “哼哼”;蛇读作 “煞(sha)”;菜苔叫 “菜蕻子”;晚些叫 “晏(岸)点”、晚上叫 “亚(夜)星”。

身体部位的说法也很有特点。头叫 “脑壳”;脖子叫 “颈(讲)根”“颈把子”;小臂叫 “手把子”;大腿叫 “大腿把子”;小腿叫 “泥腿把子”;拳头叫 “坨信”;踝骨叫 “罗拐”;心脏叫 “脔心”;眼睛叫 “眼(庵)珠”;眼屎叫 “庵屎咖子”;鼻子叫 “霹(鼻)子”;鼻屎叫 “霹屎咖咖”;鼻涕叫 “鼻哒脓”;模样叫 “样范”“式样”;赤膊叫 “打察布(膊)”、裸体叫 “打屌胯”。

各种称谓也有意思。家读作 “尕”(ga),又称 “屋里”;公公叫 “家(尕)爷老子”;婆婆叫 “家(尕)娘”;亲家叫 “庆尕”;妻子叫 “堂客”;妇女叫 “堂客们”;妹夫叫 “妹郎子”;小孩子叫 “细人几”;小偷叫 “窃牯子”;农民叫 “作田胡子”;干重体力活的叫 “下(哈)力的”;乞丐叫 “诰(叫)花子”。

还有不少名词也需要翻译。水读作 “许”(xu);开水叫 “滚许”(xu);戏读作 “企”,“花鼓企” 就是花鼓戏;尿布叫 “片子”;木炭叫 “白炭”;垃圾叫 “灰屑子”;棺材叫 “寿器”;剩饭叫 “现饭”;面粉叫 “灰面”;饼读作 “煸”;糖读作 “潼”;腐乳叫 “猫鱼”;猪头叫 “挂脑壳”;槽头肉叫 “颈(讲)圈肉”;辣椒叫 “班椒”;藠头叫 “藠脑壳”;棉衣叫 “袄子”“滚身子”;毛线衣叫 “绳子衣”;扫帚叫 “扫把”;竹扫帚叫 “楂扫把”;车读作 “差”,“汽差”“火差”“土差子”(独轮车)……

株洲话的这些独特翻译,展示了株洲方言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六、宗教信仰的多元呈现

(一)基督教在株洲的发展

株洲境内的基督教主要分为中华基督教派、天主教和真耶稣教派三大派系。中华基督教派属于基督新教派,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美国基督教教士德慕登、邓维真与醴陵人游云程、胡安桃从长沙来渌口传教,在渌口设立福音堂,这标志着中华基督教派正式传入株洲境内。此后,该教派在茶陵、株洲镇等地陆续开展传教活动,并修建了礼拜堂。民国时期,中国牧师也在攸县、醴陵、渌口等地传教建教堂。

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同样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意大利神甫兰良出资在株洲县渌口镇胜利街建天主堂,并附设教会学校一所。随后,在漂沙井乡、朱亭镇、酃县(今炎陵)十都、茶陵县高陇镇、醴陵白兔潭、王仙镇、攸县万寿宫和城关等地也相继设立了天主堂或天主分堂。2000 年 11 月,哥特式建筑的新天主教堂在王塔冲建成,钟楼高 35 米,总面积达 2000 多平方米。

真耶稣教派是民国时期中国本土诞生的基督教。民国 9 年(1920),衡山人曹日新到攸县创立祈祷所。此后,该教派在醴陵、株洲县等地不断发展,设立了多个祈祷所和区会。解放前,醴陵的真耶稣教活动迅速发展,至解放时共设立祈祷所 22 处,信徒达 1 千多人。1994 年 12 月,株洲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醴陵玉屏山教堂召开,选举真耶稣教派郭尊荣为主席,基督教株洲堂牧师龙省蛟为副主席兼秘书长,会址设基督教株洲堂。

(二)客家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从株洲客家文化漫谈中可以了解到,客家人的宗教信仰较为多元和包容。客家先民的南迁过程中,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体现出这种特点。

在炎陵的客家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特定的宗教信仰体系,但可以推测客家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的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当地宗教信仰的影响。同时,客家人自身的中原文化传统中,也可能保留着对祖先崇拜、儒家思想等方面的信仰元素。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宗教信仰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客家人重视家族观念和祖先崇拜,每年清明、冬至时节,都会举行隆重盛大的祭祀祖宗活动。这种对祖先的崇敬,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客家人传承家族文化、维系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此外,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也表现出宽容和亲善的特点。客家地区的人们对不同的宗教信仰持包容态度,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这种多元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处,反映了客家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文化融合的特色。

七、民俗文化的璀璨未来

(一)挑战与机遇

株洲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例如,像邹桂文这样的木雕非遗传承人,因职业病困扰,难以继续创作,而手艺传承问题也成为最大困扰。同时,一些地方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株洲民俗文化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株洲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贵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株洲提供了借鉴,株洲可以充分挖掘炎帝陵、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花炮等独具魅力的非遗项目,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品有效结合,打造特色文旅产业。

(二)发展前景

未来,株洲民俗文化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地方戏曲方面,可以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加强宣传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演出和互动,让更多人了解株洲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可以加强传承人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例如,刘金莲剪纸艺术可以跟随时代的造型语言,与新兴媒介相结合,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在建筑风格方面,可以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苏式建筑、徽派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将其打造成旅游景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语言特色方面,可以继续推广《株洲方言》,让更多人了解株洲话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将株洲话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在宗教信仰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元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株洲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它承载了株洲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株洲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例如,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作为中国红色文化摇篮,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陵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从现实意义来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例如,株洲的 “风筝之乡” 美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都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总之,株洲民俗文化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