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炎陵帝传奇

2024-11-23

一、炎陵帝的神秘身世

炎帝,姜姓,名石年,又名轨。其母为女登,炎帝幼时得到白鹿和山鹰的精心照料,有三个母亲。

传说炎帝的母亲女登在游玩时,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自己怀里,一年零八个月后生下一个红球,红球裂开,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即炎帝石年。女登带着小石年上山采摘果实时,将他放在大石头上睡觉。小石年醒来后不见母亲,肚子饿便大哭起来。他的哭声有时像小鹿,有时像小鹰,白鹿和山鹰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在哭,母鹿用奶水喂他,山鹰为他遮荫挡雨。每当女登不在身边时,白鹿和山鹰都会精心照料小石年。

后人不忘白鹿和山鹰对炎帝的哺育之恩,用石头雕成白鹿和山鹰,叫做仙鹿和神鹰,放在炎帝陵殿,与炎帝同享祭祀。许多炎帝雕像的两旁都有仙鹿和神鹰的雕像。

炎帝出生的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其成长过程也充满了传奇。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炎帝得到了很好的照护,茁壮成长为神农部落杰出的部落首领,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二、卓越的部落首领

(一)开创农耕文明

炎帝作为杰出的部落首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带领族民种植五谷,使人类社会从渔猎进入农耕,这一伟大创举在史书中有着详细生动的记载。

在炎帝之前,先民们主要依靠采摘草木果实以及猎取鸟兽为生,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迈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管子・轻重戊》中提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新语・道基》也记载,古时 “民人食肉饮血”,炎帝神农 “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周礼・天官・疾医》明确了五谷为麻、黍、稷、麦、豆。《风俗通义》中记载,神农氏 “悉地力种谷疏”。《炎陵志》引《考古原始》云,神农之世,炎帝 “作鉏耨,以垦草莱,教民种瓜蓏”,瓜即瓜菜,蓏则是植物果实。这些史料生动地记录了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种的过程。

炎帝神农氏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还发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礼・含文嘉》也说,神农氏 “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耒耜的创造和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种植业的兴起,人们的食物逐渐有了剩余。于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猪、狗、羊、鸟、牛、鸡等进行人工饲养,既作为人的肉食,又驯其畜力服务于人,由此又出现了畜力农耕。《论衡》载述炎帝之世,神农氏 “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便是当时畜牧饲养业的写照。

除文献记载外,炎帝神农氏时代的许多遗址遗物也为当时的农耕文明提供了确凿的例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当时的谷壳和蔬菜、瓜子;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万年仙人洞、圩墩、崧泽、马桥、梅堰遗址,以及黄河流域的裴李岗、磁山、北首岭遗址,都发现了那时的水牛、黄牛头骨。在黄河下游的寿光县城南孙家集镇古城堡遗址,还出土了那时的大量祭奠用的猪、狗骨架等。

炎帝首创的农耕农作,及其后来在中华民族普遍的使用与发展,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

(二)推动市场经济萌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产品出现剩余,炎帝敏锐地察觉到了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需求。于是,他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设立 “墟场”,并约定在太阳照在头顶上的时候,让大家都到墟场上进行交换,这就是 “日中为市”。

许多古籍对此都有记载。《易经・系辞》说,炎帝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书・食货志上》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具,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随着可供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和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集市时间也不断增长,于是便有人在墟场上建造房屋,叫 “列廛设市”,“墟” 也就成为具有交易和聚居两个功能的场所了。

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分工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引领文明进步

炎帝不仅带领族民开创了农耕文明,推动了市场经济萌芽,还在多个方面引领着人类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

炎帝教民穿着衣裳,使人们不再赤身裸体,既保暖又美观,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他还削桐为琴,练丝为弦,让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享受音乐的美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此外,炎帝制作陶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容器,用于储存食物和水等。他还削木为弓,提高了人们狩猎和自卫的能力。

炎帝的这些创举,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的重要源头和光辉典范。

如今,在炎陵县,人们积极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炎帝陵管理局以创建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 单位为抓手,以 “创先争优”、“讲文明树新风”、神农道德讲堂宣讲等活动为载体,抓实做好县文明单位创建,积极推进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明确创建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提升而努力。

炎陵县还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助力创文巩固提升。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强调各部门思想要更重视,整改要更有力,工作要更常态,宣传要更浓厚,督查要更有效。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倡导群众自觉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同时,炎陵县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炎陵特色的绿色工厂、绿色景区、绿色村庄、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积极培育装配式建筑企业,加快装配式建筑应用和绿色施工推广。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此外,“炎帝杯” 创建文明城市全国短视频大赛活动,以短视频作品传播的方式来助推文明城市创建和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参赛作品可围绕宣讲炎帝文化、展示株洲优美风光、体现炎帝八大功绩或炎帝精神的各行各业典型人物和故事、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结合宣传炎帝精神等方面进行拍摄。通过此次大赛,扩大创建文明城市影响力和炎帝文化传播力。

三、火德之王

炎帝善于取火、存火、变火、用火,有火之 “德”,故 “以火德王”,以 “从重火” 的 “炎” 字为其身号。他将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范围达大半个中国。

在生产方面,炎帝以火烧荒垦地,发明了火耕之法,使原本荆棘丛生的土地变为肥沃的灰肥,便于耕种,为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传》中记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这充分体现了炎帝在火的应用方面的开创性地位。

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炎帝 “修火之利”,“耕而作陶”。通过火的力量,将泥土烧制成为各种陶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容器,用于储存食物和水等。这一创举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炎帝还 “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用火烹煮食物,使古人从生食动植物进入到熟食动植物的时代,极大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推动了古代人类文明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重要进步。

此外,炎帝因不同季节变换取火方法,抑制疾病;以火(大火星出现的时间)计时,制作历法;以火名官,设立官制。这些举措都充分展示了炎帝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炎帝对火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火德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四、医药鼻祖

炎帝神农氏被尊为医药鼻祖,他为了寻找治病的草药,遍尝百草,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在远古时期,人们饱受疾病的折磨,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炎帝神农氏心系百姓疾苦,毅然踏上了尝百草的征程。他带着对百姓的关爱和拯救生命的决心,穿梭于山林之间,亲自品尝各种植物。

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过程充满了危险。他常常会遇到有毒的植物,有时一天甚至会中毒七十次。但他毫不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继续探索着草药的奥秘。晚年,炎帝神农氏因误食断肠草中毒去世,他的奉献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心中。

炎帝神农氏的尝百草之举,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他不仅辨别出了各种草药的性味和功效,还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了百姓。他尝出了许多能治病的草药,如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被人们种植成为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为天下百姓治病。

炎帝神农氏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草药,更在于他开创了中医的先河。他的尝百草行为,让人们认识到了草药的药用价值,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被先民封为 “药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奠基人。

炎帝神农氏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安葬在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尊其陵寝为 “炎帝陵”。如今,炎帝陵成为了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瞻仰和缅怀。炎帝陵景区主要包括陵寝大殿拜谒区、神农大殿公祭区、“神农园” 缅怀区、皇山生态游览区等四大功能区,共有 110 多处自然、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神农园等。

炎帝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炎帝神农氏的伟大精神和奉献,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历朝历代的尊崇

(一)政治目的

  1. 赵匡胤寻访炎帝陵,尊炎帝、扬火德,增强政权法理正统性。刘邦、刘秀也曾借助炎帝神农氏的 “火德” 神化政权。

    •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进一步统一全国而励精图治、四处征战。公元 967 年,赵匡胤做了一件与统一大业看似毫无干系的事 —— 寻找炎帝陵。据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载,事情的起因是赵匡胤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得到了炎帝神农氏的指点。醒来后,他便派出专使四处寻访炎帝陵。最终,炎帝陵在湖南 “茶乡之尾” 康乐乡鹿原陂(又称白鹿原)被发现。赵匡胤遂命令立庙于陵前,肖像祭祀,还规定朝廷每三年派专使祭祀。

    • 赵匡胤大张旗鼓地寻访炎帝陵,表现出对炎帝神农氏的尊崇,可以 “五德始终说” 来比照。推崇炎帝神农氏是符合宋朝的火德属性的,尊炎帝、扬火德,对于陈桥兵变篡了后周柴氏皇位的赵匡胤来说,其政权的法理正统性又增加了几分。这样的做法,赵匡胤并不是首创。西汉刘邦就这么做过,可以说炎帝神农氏的 “火德” 就是那时候发扬光大的。汉朝时盛行五德始终说,以先秦阴阳家的五德相生相克附会朝代更替,称汉以火德上承天意取代水德的秦朝继承大统。在赤帝子斩白蛇起义的传说中,把刘邦附会为赤帝子,也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儿子,以神化刘邦及其汉王朝。西汉末年大乱之世,刘邦的九世孙、被称为 “赤九” 的刘秀,接过 “汉应天统” 的大旗。建武三年(公元 26 年)光武帝刘秀诏令:“始正火德,色尚赤”。根据西汉末年刘汉宗室刘歆所撰写的《世经》中 “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号曰神农氏”,并且炎帝神农氏置于黄帝之前,钦定了炎帝神农氏的地位。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把宋政权紧紧地同 “火”“赤” 挂上钩。乾德元年(963),太常博士聂崇义给赵匡胤建议说:既然皇帝以火德上承正统,就请奉赤帝为感生帝。每岁正月,别坛而祭,以符火德。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赵匡胤愉快地采纳了。然而只是 “别坛而祭”,尚不足以显尊炎帝神农氏,还必须找到炎帝陵,以增强 “以火德王” 的实体感,才有了寻访炎帝陵的故事。

  1. 宋太祖建庙于陵前,规定朝廷每三年派专使祭祀。此后历代王朝对炎帝陵的祭祀从未间断。

    • 宋乾德五年(967 年),太祖赵匡胤昭告天下:“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 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柌以太牢。” 随即 “建庙陵前,肖像而祀”,由钦差大臣 “赍香帛诣陵”,“三岁一举,率以为常”。

    • 元代承袭宋制,官府没有中断对炎帝陵的祭祀活动。明清两代,朝廷对炎帝陵的祭祀十分频繁,祭祀名目繁多,以告即位为主,此外还有告禳灾除患、靖边军功、亲政复储、万寿晋徽、先人后事等。有祭文可考的祭祀活动,明代大祭 15 次,其中告即位 14 次;清代大祭 38 次,其中告即位 9 次、告靖边军功 6 次、告灾 1 次、告万寿 12 次、告复储 1 次、告后宫晋徽 4 次(中有 3 次兼告)、告先人后事礼成 7 次,还有一次是乾隆帝弘历庆幸当了 50 年皇帝,请人前来谢恩。所告靖边军功,包括康熙二十一年平吴三桂之乱,康熙三十六年漠北之战,乾隆二十年准葛尔之战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 自建庙以来,历代 “天子有庆,如即位,立储,寿辰及战争告捷,必钦派在京大臣(御祭官),诣陵致祭”,州官县府 “遵朝令典,每岁春秋两祀”(《路史》),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 “御祭” 制度得以形成。县内及邻近各州前往拜谒奉祀的官民,每岁年节更是络绎不绝,形成了固定的官祭道路,古称 “御祭古道”,亦称 “炎陵故道”。现今文物部门考证的 15.5 公里炎帝陵 “御祭古道”,湮没于苍山林海之中。其中,桥头岭段古道保存最为完整,宽约 1.9 米,以鹅卵石铺砌,斜坡处以石垒级,牢固坚实。古道北侧石壁上,有 “邑有圣陵” 摩崖石刻,为清代乾隆年间遗迹,专家考证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标识。“御祭古道” 上的坪形村,有渡口和行馆遗址。炎帝陵附近的 “霍家老圩” 鹅卵石铺就的古道旁,很多二层砖木结构店铺仍有清代建筑风格,令人流连忘返。炎陵县文物专家考证,古代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长途跋涉五天五夜至炎帝陵祭祀。在已经发现的 “御祭古道” 上,还保留着五代后晋御祭官礼部尚书欧阳林启的墓园。史书记载,欧阳林启于公元 940 年前后奉旨祭祀炎帝,因陶醉于炎陵秀美山川,干脆辞官携眷从江西庐陵迁至酃县(即今炎陵县)定居。

(二)自身功绩

在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发明创造,开创了农业文明,泽被后世,被历朝历代尊崇。

  •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尝百草,开医药先河。可以说炎帝神农氏在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发明创造。

  • 农耕文化是炎帝文化的核心。《管子・轻重篇》载:“炎帝神农氏作种五谷于祁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礼含文嘉》曰:“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其德浓厚如神,故称炎帝神农氏。”《新语・道基》载:至于炎帝神农氏,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炎帝神农氏,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炎帝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炎帝神农氏也”。上述史书记载,详细生动地说明了炎帝神农氏是如何在那个民智未开,茹毛饮血的时代,为了不让人民挨饿而发明了原始农业、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带领百姓从蛮荒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或许正因为此,炎帝神农氏虽与大禹、黄帝同为上古杰出领袖,但只有 “神农氏” 封了 “神”。因此,开创了农业文明的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不仅是因为 “火德” 被汉代和宋代尊崇,更因为泽被后世被历朝历代尊崇。

六、炎帝陵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遗产

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炎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价值不可估量。

从历史记载来看,炎帝陵在宋乾德五年(公元 967 年)就已建庙奉祀,此后历经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 53 通,其他碑碣石刻 20 余通,这些珍贵的文物记录了炎帝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炎帝的敬仰之情。

如今,炎帝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的重要文化场所。其建筑格局按清皇宫布置,陵殿共分五进,包括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和墓冢等。此外,还有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等 80 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二)民族精神源泉

炎帝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源泉和有机元素。

在远古时期,炎帝带领族民开创农耕文明,从渔猎走向农耕,这一伟大创举展现了他的开拓精神。面对未知的自然环境,炎帝勇于尝试,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蛮荒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发明创造方面,炎帝展现出了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他发明了耕播工具耒耜,推广使用后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他还 “修火之利”,发明陶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减少疾病发生;以火计时,制作历法;以火名官,设立官制。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炎帝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体现在他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中。他为了寻找治病的草药,遍尝百草,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甚至晚年因误食断肠草中毒去世。他的奉献精神更是令人敬仰,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族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时代价值

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新时代,我们更应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炎帝陵作为炎帝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方面,炎帝陵的祭祀活动成为了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如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由湖南省省长主祭,各界嘉宾参加,活动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祭祀活动不仅表达了对炎帝的敬仰之情,更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另一方面,炎帝陵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其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炎帝的创新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学习炎帝的奉献精神,关注民生,为人民谋幸福。

同时,炎帝陵也成为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 “炎帝杯” 创建文明城市全国短视频大赛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参与,扩大了创建文明城市影响力和炎帝文化传播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